高质量发展 | 冠心病介入手术再添利器——玉溪市中医医院冲击波球囊导管治疗严重钙化病变
近期,玉溪市中医医院心病科王占新主任团队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冲击波治疗系统,成功为一名左前降支严重钙化并重度狭窄的患者实施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重新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科技引领未来
根据《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冠状动脉钙化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50%,在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80%。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存在,尤其是严重内膜钙化病变和钙化结节,明显增加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难度和手术风险。
手术过程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LM:末端狭窄30%;LAD:近中段弥漫性病变并重度钙化,中段最狭窄90%,TIMI血流III级;LCX:近中段弥漫性病变,最狭窄70%,TIMI血流III级;RCA:全程弥漫性病变,中段狭窄60%,TIMI血流III级。
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示:LAD长病变,全程纤维斑块为主合并360°环形钙化,最小管腔面积 2.11mm2,狭窄83%。
将2.0×15mm预扩张球囊送至LAD病变位置,由远及近分次扩张,采用乐普2.75×12mm冠脉内冲击波导管对LAD近中段钙化病变进行冲击波球囊导管冠脉腔内成型预处理,先后共重复8个周期冠脉内脉冲波治疗;冲击波球囊预处理后复查造影示LAD近中段病变较前明显改善,钙化环被打开,病变预处理充分,可进一步行PCI治疗,遂分别将雅培2.75×38mm.3.0×33mm冠脉支架送至LAD血管病变位置处释放由远及近分别释放,再分别以2.75×15mm、3.0×15mm后扩张球囊充分扩张支架。复查IVUS示术后支架贴壁良好,无夹层血肿形成,最小管腔面积4.81mm2,残余狭窄57%;复查造影示LAD近中段长病变消失,TIMI血流III级。
冲击波治疗是近年来在血管治疗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本例患者所应用的国产VessCrack冲击波治疗系统由VessCrack一次性使用冲击波导管和血管内冲击波治疗设备组成。该技术将体外碎石和PTCA球囊技术相结合,在设备的配合下,向靶病变输送脉冲机械能,可以同时破坏浅表和深层钙化病变,并最大限度的减小对软组织的损伤,为后续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做充分准备。冲击波球囊导管冠脉内血管成形术并发症发生概率极低且得到国内外专家共识一致推荐,为术者和患者提供了针对重度钙化病变处理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