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千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玉溪市中医医院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纪实
玉溪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8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中医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现有院区占地23.1亩,建筑面积4.52万平方米。职工939人,除汉族外,还有彝族、回族、白族等1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职工155人,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6.51%。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医院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杏林春暖千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以“三举措”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用实际行动诠释民族团结的中医担当。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主心骨”。
坚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民族工作,制定《医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医院”工作方案》,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研究部署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支部考核,组织开展专题知识测试,推进党的工作和民族工作“同频共振”。深入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教育,领导班子发挥“头雁效应”,利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会“第一议题”带头开展理论学习,各党支部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开展20次主题党日活动,将民族团结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重要课程,铸牢党员干部职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宣传栏、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拍摄专题宣传片,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墙、主题壁画、品牌雕塑、民族医药宣传展板等阵地,在全院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二)促进民族交融,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
医院坚持“名医、名科、名院、名技、名药”为核心的“五名工程”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方针,注重对医院155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2015年以来发展少数民族党员9名,选送25名少数民族医护骨干赴深圳市儿童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养29名副高以上少数民族医技人员,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作为全省唯一一所单独设置民族民间医药科的医院,充分发挥民族民间医药特色,健全完善民族医疗服务体系,挖掘、整理、研究民族民间医药的古籍文献、经典名方、特色诊疗方法等,应用彝药80余种、民族特色疗法5种,研制“痹痛胶囊”“正痛搽剂”等民族医药特色的方剂、酊剂、外用药等,主编出版1部专著《玉溪彝族医药》,实施彝族医药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彝族医药科研文章10余篇,将传承创新民族医药精髓作为增进各族群众健康福祉的重要抓手。
(三)强化为民服务,唱响民族团结“凝心曲”。
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着力缓解各族群众“挂号难、缴费难、寻医难”的难题。持续深化便民利民,以处方扫码付费功能的落地实施为依托,在全市率先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实现了检验报告自助查询与打印、献血者血费减免线上结算。开展“热血送暖,接力生命”无偿献血活动,医院120名职工,献出热血35000毫升,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立足中医特色优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到峨山县富良棚乡、通海县纳古镇等彝族、回族聚居地开展中医义诊活动100余次,以医为媒、以药为介,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针灸艾灸治疗、健康宣教、疾病筛查等服务,努力满足各族患者对中医药的需求。选派10余名医护骨干先后驰援瑞丽市、孟连县、镇康县、陇川县等少数民族地区,为筑牢民族地区疫情防控屏障贡献中医力量。紧紧围绕对口帮扶工作,对挂包联系点峨山县迭舍莫村和通海县杨梅沟村投入60余万元帮助修建村卫生室、党员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为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先后派出200余名医护专家对少数民族聚居的怒江、勐海、勐腊、泸西等12家民族地区医疗单位开展对口支援,帮助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100余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民族地区,用行动诠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